北京人口密集、高建筑林立、社會和經濟活動頻繁,是雷暴預警和防雷減災的 區域,其閃電氣候統計特征 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閃電活動依據其是否接地可以分為地閃(CG)和云閃(IC)兩類,受限于觀測手段,以往對北京地區的閃電統計特征的 主要關注地閃,而 為頻發的云閃卻較少納入統計之中。隨著閃電定位系統不斷發展升級,云閃的識別和定位成為可能,考慮云閃之后,北京地區的閃電會呈現怎樣的統計特征呢?
針對這一問題,中國院大氣物理 所博士 生吳凡和 員崔曉鵬,與他們的合作者( 馬里蘭大學教授Da-Lin Zhang、
大氣物理 所副 員劉冬霞以及中國氣象 院副 員鄭棟)合作,利用法國Dimensions公司研制的SAFIR-3000(Surveillance et Alerte Foudre par Interférometrie Radioélectrique)閃電監測系統(該監測系統在北京地區及周邊布設了3個測站,每個測站同時具有低頻(LF)和甚高頻(VHF)探頭,其定位精度和探測效率在系統 附近區域可分別達2km和90%),統計 了2005-2007年北京地區的地閃和云閃特征,包括年變化、月變化、日變化以及空間分布等統計特征。 發現:北京地區的云閃現象 為頻發,云閃和地閃分別占總閃的81%和19%,其Z比率(云閃/地閃)為4.38,高于 大陸的2.64–2.94和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3.48;云閃和地閃活動主要發生在暖季(5–9月),尤其集中于夏季(6–8月),并在日變化上呈現出19:00(北京時,下同)和23:00兩個主要峰值);云閃和地閃主要分布在北京東南部平原地區(包括城市地區)以及西南和東北部山區。